【负荆请罪的原文和译文】“负荆请罪”是中国古代一个广为流传的历史典故,出自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。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主动承认错误、请求原谅的行为。下面我们将对“负荆请罪”的原文进行整理,并提供相应的白话译文,便于理解。
一、
“负荆请罪”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与文臣蔺相如之间的故事。起初,廉颇因功高而看不起蔺相如,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,多次避让,最终感动了廉颇。廉颇脱下战袍,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前请罪,两人从此成为刎颈之交,共同辅佐赵国。
这一典故体现了宽容、谦逊、以大局为重的精神,是中华文化中“和为贵”思想的典型体现。
二、原文与译文对照表
原文 | 白话译文 |
蔺相如者,赵人也,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。 赵惠文王时,得楚和氏璧。秦昭王闻之,使人遗赵王书,愿以十五城请易璧。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曰:“欲予秦,秦城恐不可得,徒见欺;欲勿予,即患秦兵之来。” 计未定,求人可使秦者,未得。 宦者令缪贤曰:“臣舍人蔺相如可使。” 王问:“何以知之?” 对曰:“臣尝有罪,窃计欲亡走燕。臣舍人蔺相如止臣曰:‘君何以知燕王?’ 臣语曰:‘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,燕王私握臣手曰:“愿结友。”以此知之。’ 蔺相如曰:‘夫赵强而燕弱,而君幸于赵王,故燕王欲结私于君。今君乃亡归燕,燕畏赵,其势必不敢留君,而束君归赵矣。君不如肉袒伏斧质,请罪于王。’ 于是王召见,问蔺相如。 相如曰:“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,曲在赵;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,曲在秦。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” 王曰:“谁可使者?” 相如曰:“臣愿奉璧往使。” 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。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,相如奉璧奏秦王。 秦王大喜,传以示美人及左右,左右皆呼万岁。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,乃前曰:“璧有瑕,请指示王。” 王授璧,相如因持璧却立,倚柱,怒发上冲冠,谓秦王曰:“大王欲得璧,使人来,赐书,以十五城请易璧。今赵王信,臣奉璧,而大王无礼,轻视赵国,臣请就死于前!” 秦王怒,欲令武士击之。 相如曰:“大王诚请璧,臣请奉璧往。若不听,臣请就死。”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笑,终不与璧。 相如曰:“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,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。今以空言求璧,而赵不与,是欺秦也。臣请就死,以明赵之不欺。”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笑,终不与璧。 相如曰:“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,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。今以空言求璧,而赵不与,是欺秦也。臣请就死,以明赵之不欺。”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笑,终不与璧。 相如曰:“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,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。今以空言求璧,而赵不与,是欺秦也。臣请就死,以明赵之不欺。”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笑,终不与璧。 …… (略) 廉颇曰:“我见相如,必辱之。” 相如闻,不肯与会。相如每朝时,常称病,不欲与廉颇争列。 已而相如出,望见廉颇,相如引车避匿。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:“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,徒慕君之高义也。今君与廉颇同列,廉君宣恶言,而君畏匿之,恐惧殊甚。且庸人尚羞之,况于将相乎!臣等请辞去。” 蔺相如固止之曰:“夫以秦王之威,而相如廷叱之,辱其群臣。相如虽驽,独畏廉将军哉?顾吾念之,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,徒以吾两人在也。今两虎共斗,其势不俱生。吾所以为此者,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。” 廉颇闻之,肉袒负荆,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,曰:“鄙贱之人,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!” 卒相与欢,为刎颈之交。 | 蔺相如是赵国人,曾是宦官缪贤的门客。赵惠文王时期,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。秦昭王听说后,派人送信给赵王,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这块玉璧。赵王和大将军廉颇等人商议说:“如果给秦国,怕得不到城池,反而被欺骗;如果不给,又担心秦国出兵来攻。”他们一时拿不定主意,想找一个能出使秦国的人,但没找到合适的人选。宦官缪贤说:“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胜任。”赵王问:“你怎么知道他可以?”缪贤回答:“我曾经犯过罪,打算逃到燕国去。我的门客蔺相如劝阻我说:‘你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?’我告诉他说:‘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,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:“希望我们成为朋友。”所以我才知道他会收留我。’蔺相如说:‘赵国强大,燕国弱小,而您又受到赵王的宠信,所以燕王想与您建立私人关系。现在您却要逃到燕国去,燕国害怕赵国,一定会不敢收留您,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。您不如脱掉衣服,裸露身体,跪在刑具前请罪。’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,问他意见。蔺相如说:“秦国用城池换玉璧,赵国如果不答应,错在赵国;赵国给了玉璧,秦国却不给城池,错在秦国。权衡两种做法,还是应该答应秦国,承担道义上的责任。”赵王问:“谁能去秦国呢?”蔺相如说:“我愿意带着玉璧去秦国。”于是派蔺相如带着玉璧前往秦国。秦王在章台接见蔺相如,蔺相如捧着玉璧献给秦王。秦王非常高兴,把玉璧传给宫中美人和左右大臣看,众人齐声欢呼。蔺相如看到秦王没有诚意给城池,便上前说:“玉璧上有瑕疵,请让我指给您看。”秦王把玉璧交给蔺相如,蔺相如趁机拿着玉璧退后几步,靠在柱子上,怒发冲冠,对秦王说:“大王想要这块玉璧,派人送来书信,说要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。现在赵王相信了,我带着玉璧来了,但大王却如此无礼,轻视赵国,我请求在这里死去!”秦王生气,想让武士打他。蔺相如说:“如果您真的想要玉璧,我就带玉璧回去。如果不同意,我宁愿死在这里。”秦王和大臣们互相看看,笑着没给玉璧。蔺相如说:“从秦穆公以来,二十多位秦王,从来没有遵守过承诺的。现在您用空话来索取玉璧,赵国不给,就是欺骗您。我请求在这里死去,以证明赵国并不欺骗您。”秦王和大臣们互相看看,仍然没有给玉璧。……(略)廉颇说:“我见到蔺相如,一定要羞辱他。”蔺相如听到后,不愿意与廉颇见面。每次上朝时,常常称病不出,不想和廉颇争地位。后来蔺相如外出,远远看见廉颇,就让车夫调转方向躲开。于是他的门客一起劝他说:“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,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。现在您和廉颇同列,廉颇公开说些难听的话,您却躲避他,害怕得厉害。普通人尚且觉得羞耻,何况是将军和宰相呢!我们请求辞去。”蔺相如坚决阻止他们说:“凭秦王的威势,我在朝廷上斥责他,羞辱了他的大臣。我虽然愚钝,难道怕廉将军吗?只是我想,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动武,是因为我们两个人还在。如果两只老虎相斗,势必不能都活命。我这样做,是因为把国家的紧急事务放在前面,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。”廉颇听到后,脱去上衣,背上荆条,通过宾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,说:“我是个粗鄙的人,没想到将军竟然如此宽宏大量!”两人终于和好,成为生死之交。 |
三、结语
“负荆请罪”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告诉我们,面对矛盾和冲突时,应当以理智和胸怀化解,而不是逞一时之勇。蔺相如的忍让与廉颇的悔改,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“以德报怨”的智慧与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