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逃之夭夭最简单解释】“逃之夭夭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面对困难、危险或压力时迅速逃跑的行为。这个成语形象生动,带有强烈的画面感,常用来形容人缺乏勇气或逃避责任。
一、
“逃之夭夭”原意是“逃得无影无踪”,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在遇到麻烦时选择逃避,不正面应对问题。这个成语出自《诗经·周南·桃夭》: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”虽然原意是形容桃花盛开的美丽景象,但后人引申为“逃跑”的意思,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用法。
在现代语境中,“逃之夭夭”多带有一种贬义,表示某人不负责任地逃避现实或问题。例如:面对批评,他选择了“逃之夭夭”,没有正面回应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逃之夭夭 |
| 拼音 | táo zhī yāo yāo |
| 出处 | 《诗经·周南·桃夭》: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” |
| 原意 | 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,后来引申为“逃跑得无影无踪”。 |
| 现代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遇到问题或压力时选择逃避,不正面应对。 |
| 情感色彩 | 贬义词,带有讽刺或批评意味。 |
| 使用场景 | 常用于口语或文学作品中,形容人的懦弱或不负责任的行为。 |
| 近义词 | 逃跑、开溜、躲藏、避而不见 |
| 反义词 | 面对、直面、勇敢、迎难而上 |
三、使用建议
在日常交流中,“逃之夭夭”可以用作一种幽默或调侃的说法,但不宜过度使用,以免给人留下不负责任的印象。在正式场合中,建议使用更中性的表达方式。
总之,“逃之夭夭”虽简单,却富有文化内涵,值得我们在学习和使用中细细体会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