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荼毒生灵简单释义】“荼毒生灵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对生命造成严重伤害或摧残的行为。该词源于古代文献,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,多用于批评某些行为或政策对人类或动物造成的痛苦与破坏。
一、词语释义总结
| 词语 | 荼毒生灵 |
| 拼音 | tú dú shēng líng |
| 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民之失德,灾祸所归,非天之罚也,人自取之。故曰:‘为政不善,荼毒生灵’。” |
| 含义 | 形容对生命(尤其是人类)进行残酷的伤害和压迫,使人痛苦不堪。 |
| 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常用于批评暴政、战争、酷刑等对生命的摧残。 |
| 近义词 | 残害生灵、虐杀无辜、残暴无道 |
| 反义词 | 爱护生命、仁慈宽厚、善待众生 |
二、词语使用场景分析
| 场景 | 应用示例 |
| 历史评论 | “秦始皇焚书坑儒,实为荼毒生灵之举。” |
| 文学作品 | 小说中描写战乱时期,常用“荼毒生灵”形容百姓苦难。 |
| 政治批判 | “某些政权为了巩固权力,不惜荼毒生灵,实属可耻。” |
| 社会评论 | “暴力事件频发,反映出社会对生命缺乏尊重,甚至出现荼毒生灵的现象。” |
三、词语情感色彩
“荼毒生灵”属于负面情感词汇,带有强烈的谴责意味,表达了对生命尊严的重视和对残暴行为的愤怒。在日常交流中较少使用,多见于正式文章、历史研究或文学表达中。
四、文化背景与延伸理解
该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对“仁政”与“民本”的高度重视。古人认为,统治者应以民为本,保护百姓的生命与福祉,若违背这一原则,则被视为“荼毒生灵”,是极大的罪过。
此外,“荼毒生灵”也可引申为对自然生态的破坏,如过度开发、污染环境等行为,同样可能被视为对“生灵”的伤害。
总结
“荼毒生灵”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成语,强调了对生命的尊重与保护。在现代社会中,虽然其使用频率不高,但其背后蕴含的价值观仍值得我们深思与践行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