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】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治水英雄大禹的故事,体现了他为国为民、无私奉献的精神。这个典故出自《史记·夏本纪》,讲述了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,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,却因为公务繁忙而没有进去探望妻儿,表现了他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操。
一、典故概述
大禹是上古时期的一位杰出领袖,因治水有功而被后人尊称为“大禹”。相传,在他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期间,黄河泛滥成灾,百姓流离失所。为了治理洪水,大禹带领人民开山凿石、疏导河道,历时十三年终于成功平息水患。
在这漫长的治水过程中,他曾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,但都因为工作繁忙而未能进门。他的妻子和孩子曾多次等待他回家,但他始终没有停下脚步。这种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的精神,成为后世推崇的典范。
二、典故
项目 | 内容 |
典故名称 | 三过家门而不入 |
出处 | 《史记·夏本纪》 |
主角 | 大禹 |
背景 | 治理洪水,拯救百姓 |
故事内容 | 大禹三次经过家门,因公务未入内 |
精神内涵 | 奉献、责任、公而忘私 |
历史意义 | 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 |
三、历史评价与影响
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大禹的个人品质,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“公德”与“责任感”的高度重视。这一典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传颂,常用于教育人们要有牺牲精神、顾全大局。
此外,这一精神也被历代文人墨客所赞颂,如《尚书》《孟子》等经典文献中均有提及,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。
四、现代启示
在现代社会,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虽不再是一个具体的事件,但它所传达的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。它提醒我们:在面对责任与使命时,应勇于担当,不因私情而懈怠;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,也要关注集体利益与社会责任。
无论是国家建设、企业运营,还是家庭生活,这种“公而忘私”的精神都是值得学习和践行的。
结语:
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不仅是大禹治水故事中的一个片段,更是中华文明中“敬业”“奉献”精神的集中体现。它的价值穿越千年,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勇担责任、无私奉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