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盘虬卧龙是什么意思】“盘虬卧龙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有才华、有抱负但尚未被世人所知的人。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龙在盘绕、蜷曲的状态,象征着沉潜、蓄势待发的意味。
“盘虬卧龙”原意是形容龙盘绕、伏卧的样子,后来引申为有才能的人暂时未被发现或未施展抱负的状态。常用于形容那些才华横溢却隐居不仕、默默无闻的人。这个成语多用于文学、历史或人物评价中,表达对人才的欣赏与惋惜之情。
表格展示:
词语 | 盘虬卧龙 |
拼音 | pán qiú wò lóng |
含义 | 形容有才华但尚未被发现或未施展抱负的人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中“亮躬耕陇亩,好为梁父吟。身长八尺,每自比于管仲、乐毅,时人莫之许也。惟博陵崔州平、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,谓为信然。”后世引申为“盘虬卧龙”来形容诸葛亮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有才之人暂未显露 |
近义词 | 龙潜深渊、怀才不遇 |
反义词 | 崭露头角、锋芒毕露 |
示例 | 他虽身处基层,却有盘虬卧龙之才,终有一日会大放异彩 |
通过以上总结和表格,可以清晰了解“盘虬卧龙”的含义及其使用场景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文化内涵与实际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