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怀璧其罪历史典故】“怀璧其罪”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,出自《左传·桓公十年》:“人而无仪,不死何为?人而无仪,不死何为?子虽不杀我,我其怀璧其罪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:一个人如果没有礼仪,不守规矩,即使不死,也难逃其咎。后来,“怀璧其罪”被引申为“身怀美玉,反招祸患”,比喻因拥有珍贵的东西而招致灾祸。
这个典故常用来警示人们不要过于显露自己的才华或财富,以免引来嫉妒和陷害。在历史上,许多才高八斗、财富丰盈之人因“怀璧其罪”而遭遇不幸。
怀璧其罪历史典故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左传·桓公十年》 |
原文 | “人而无仪,不死何为?人而无仪,不死何为?子虽不杀我,我其怀璧其罪。” |
字面意思 | 身怀美玉,反而招来罪过。 |
引申含义 | 因拥有珍贵之物或才能,而遭受非议或灾祸。 |
使用场景 | 用于形容因自身条件优越而引发他人嫉妒或陷害的情况。 |
历史背景 | 源自春秋时期,反映当时社会对个人品德与行为规范的重视。 |
现代应用 | 常用于提醒人们低调处世,避免因显眼而遭人忌恨。 |
相关人物 | 无特定人物,泛指因才或财而受害的人。 |
结语:
“怀璧其罪”不仅是古代社会中的一种道德警示,也是现代社会中值得深思的人生智慧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成功与卓越的同时,也要学会谦逊与低调,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与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