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喀秋莎火箭炮的详细资料】喀秋莎火箭炮,正式名称为“BM-13”多管火箭发射系统,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并广泛使用的重型火箭武器。因其发射时发出的独特音效和战场上的震撼威力,被德军称为“斯大林管风琴”,而苏联士兵则亲切地称其为“喀秋莎”。该武器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成为苏军火力压制的重要手段。
一、基本概述
项目 | 内容 |
正式名称 | BM-13 多管火箭发射系统 |
别名 | 喀秋莎火箭炮、斯大林管风琴 |
国家 | 苏联(现俄罗斯) |
研制时间 | 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 |
服役时间 | 1941年全面投入战场 |
类型 | 多管齐射火箭炮系统 |
主要用途 | 远程火力压制、大面积覆盖打击 |
二、技术参数
参数 | 数据 |
火箭弹口径 | 132毫米 |
火箭弹长度 | 约1.8米 |
火箭弹重量 | 约42公斤 |
发射管数量 | 16管(标准配置) |
发射架类型 | 卡车或装甲车搭载 |
最大射程 | 约8.5公里(早期型号),后期改进后可达10公里以上 |
射速 | 每次齐射约16发,可在数秒内完成 |
装填方式 | 预装式火箭弹,可快速更换 |
机动性 | 由卡车或装甲车牵引,具备一定越野能力 |
三、作战特点
1. 火力密集:一次齐射可同时发射16枚火箭弹,形成大面积覆盖。
2. 打击速度快:在几秒钟内完成攻击,使敌方难以反应。
3. 心理震慑:发射时的巨大声响和火光对敌军造成强烈心理压力。
4. 成本低廉:相比传统火炮,火箭弹制造成本更低,适合大规模使用。
5. 灵活部署:可安装在多种载具上,便于快速转移和隐蔽。
四、历史应用
- 二战期间:喀秋莎火箭炮在苏德战场上频繁使用,尤其在斯大林格勒战役、库尔斯克会战等关键战役中表现突出。
- 战后发展:苏联在战后继续改进该系统,衍生出多个型号,如BM-30“龙卷风”多管火箭炮等。
- 现代影响:喀秋莎系列火箭炮的设计理念影响了后来多个国家的火箭炮系统,如中国的“卫士”系列、美国的“海马斯”等。
五、总结
喀秋莎火箭炮作为二战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远程打击武器之一,以其强大的火力、快速的反应能力和良好的机动性,在战场上取得了显著成效。它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,也对现代火箭炮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尽管技术已更新换代,但“喀秋莎”的名字依然象征着一种力量与威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