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节外生枝什么意思】“节外生枝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在原本已经明确或简单的事情上,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或矛盾。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“在树枝的节上又长出新的枝条”,比喻事情本来已经解决了,却因为某些原因又出现了新的麻烦。
一、
“节外生枝”原意是树上的枝干上又长出新的枝条,后来引申为在原本已经处理好的事情中,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或分歧。这个成语多用于批评那些不必要地制造麻烦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行为。它常出现在日常交流、写作或工作中,用来提醒人们不要因小失大,避免不必要的纠纷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节外生枝 |
拼音 | jié wài shēng zhī |
出处 | 出自《晋书·王导传》:“若复以少击多,必至节外生枝。” |
字面意思 | 树枝的节上又长出新的枝条 |
引申含义 | 在已经解决的问题中又产生新的麻烦或矛盾 |
使用场景 | 批评他人不必要地制造问题;提醒自己避免复杂化问题 |
同义词 | 搞复杂、节外生枝、添乱 |
反义词 | 简明扼要、顺理成章、一针见血 |
例句 | 本来事情已经说清楚了,他偏偏又节外生枝,搞得大家更困惑了。 |
三、使用建议
在实际生活中,“节外生枝”可以用来描述一些不必要的干扰行为。比如,在团队合作中,有人提出与主题无关的问题,就可能被认为是“节外生枝”。在沟通中,如果一方不断引入新话题,也可能被对方认为是在“节外生枝”。
为了避免这种情况,建议在表达时紧扣主题,避免无谓的扩展和干扰。同时,遇到“节外生枝”的情况时,也可以适当引导对方回到正题,提高沟通效率。
通过了解“节外生枝”的含义和用法,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识别和应对复杂问题,保持思维清晰、表达简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