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拂袖而归是什么意思】“拂袖而归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面对不公、不满或不愿接受的事情时,表现出一种高傲、不屑的态度,并选择离开。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色彩,通常用来形容有尊严、有原则的人在遭遇挫折或不被理解时的退场方式。
一、含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拂袖而归 |
拼音 | fú xiù ér guī |
字面意思 | 拂去衣袖,转身离去 |
引申含义 | 表示因不满、愤怒或不屑而离开现场,带有自尊心和情绪色彩 |
使用场景 | 常用于文学、历史、影视作品中,描述人物的气节或态度 |
情感色彩 | 负面(表示不满)或中性(表示坚定立场) |
二、出处与用法
“拂袖而归”最早见于古代文献,常见于史书、小说或诗词中。例如:
-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范增数以目示项王,项王默然不应。范增起,出,召项庄曰:‘……’于是项庄拔剑起舞,项伯亦起舞,常以身翼蔽沛公,庄不得击。于是张良至军门,见樊哙。樊哙曰:‘今日之事何如?’良曰:‘甚急!今者项庄拔剑舞,其意常在沛公也。’哙曰:‘此迫矣!臣请入,与之同命。’……项王曰:‘壮士!赐之卮酒。’则与斗卮酒。哙拜谢,起,立而饮之。项王曰:‘赐之彘肩。’……项王未有以应,曰:‘壮士!能复饮乎?’樊哙曰:‘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辞!’……项王按剑而跽曰:‘客何为者?’张良曰:‘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。’项王曰:‘壮士!——赐之卮酒。’……”
虽然原文中没有直接出现“拂袖而归”,但类似的表达方式在古代文人笔下屡见不鲜,用来表现人物的气度与决断。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拂衣而去、扬长而去、愤然离去 |
反义词 | 留恋不舍、委曲求全、忍辱负重 |
四、使用建议
- 适用场合:可用于描述人物性格、情感变化,尤其适合文学创作或历史叙述。
- 注意语气:使用时需根据上下文判断是褒义还是贬义,避免误解。
- 避免滥用:不宜频繁使用,否则可能显得生硬或刻意。
五、结语
“拂袖而归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描写,更是一种态度的体现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自我尊严的坚持,以及在面对不公时的果断与决绝。在现代语境中,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在面对压力与挑战时,也要保持内心的坚定与清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