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东山再起的典故】“东山再起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或势力。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,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士人的气节与抱负,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坚韧不拔精神的推崇。
一、典故来源
“东山再起”最早出自东晋时期的政治家、军事家谢安的故事。谢安是东晋著名的名士,曾隐居于会稽郡的东山(今浙江绍兴附近),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。他虽然才华横溢,但起初并未出仕,而是选择远离朝政,专心诗酒山水。
然而,在国家危难之际,谢安毅然出山,承担起挽救国家的责任。他不仅成功指挥了著名的“淝水之战”,还稳定了东晋的政权,成为一代名相。因此,“东山再起”便成为后人用来形容那些曾经退隐、后来又重新崛起的人物的成语。
二、典故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典故出处 | 《晋书·谢安传》 |
主要人物 | 谢安 |
出处时间 | 东晋时期(公元4世纪) |
成语含义 | 指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或势力 |
历史背景 | 东晋政权动荡,北方战乱频繁 |
故事核心 | 谢安隐居东山,后应召出山,挽救国家 |
文化意义 | 体现士人责任感与坚韧精神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东山再起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更是一种人生哲学。它告诉人们,在面对挫折时,不应轻易放弃,而应积蓄力量,等待时机,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回归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一成语也被广泛用于形容企业、个人或组织在经历低谷后重新崛起的过程。
四、结语
“东山再起”的故事虽已过去千年,但它所蕴含的精神却历久弥新。无论是古代的谢安,还是现代的奋斗者,这种在逆境中坚持、在沉寂后爆发的精神,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。了解并传承这样的文化典故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、反思当下、展望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