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束之高阁成语解释】“束之高阁”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将某物或某事放在一边,不再使用或关心。这个成语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,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好地运用。
一、成语解释
成语名称:束之高阁
成语拼音:shù zhī gāo gé
成语释义:把东西捆起来,放在高高的架子上。比喻把事情或物品放在一边,不再过问或使用。也用来形容对某些事物漠不关心,或者认为某事已经没有价值,不再值得重视。
近义词:置之不理、弃置不顾、搁置一旁
反义词:重视、关注、加以利用
二、成语来源
“束之高阁”最早出自《晋书·王导传》:“(王敦)既至,遂入宫,执帝于太极殿,欲废帝而立幼主。帝曰:‘我何罪而至此?’敦曰:‘汝有大罪,不可复言。’于是,帝被囚于宫中,群臣不敢谏。时人谓之‘束之高阁’。”
虽然该典故的具体出处存在争议,但“束之高阁”作为成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,后逐渐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表达。
三、使用场景与例句
使用场景 | 举例说明 |
描述物品被闲置 | 这本旧书早已束之高阁,几乎没人再翻阅。 |
形容对某事不再关心 | 那些曾经的计划,如今都已束之高阁。 |
比喻不再重视某种观点 | 他的意见已经被束之高阁,无人采纳。 |
四、总结
“束之高阁”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无用之事或不再重要的人和物时,应当学会放手,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。同时,也告诫我们在处理问题时,不应轻易放弃有价值的事物,而是要合理判断、妥善安排。
成语 | 束之高阁 |
含义 | 把东西放在高处,不再使用或关心 |
出处 | 《晋书·王导传》(典故来源有争议)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物品或观点被忽视 |
适用场景 | 日常生活、书面表达、文学作品等 |
通过了解“束之高阁”的含义及用法,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,丰富语言表达,提升写作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