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行业资讯 > 宝藏问答 >

逢彼之怒的出处是哪里

2025-06-29 22:20:54

问题描述:

逢彼之怒的出处是哪里!时间紧迫,求快速解答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6-29 22:20:54

“逢彼之怒”这一词语,听起来似乎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古风韵味,常被用于描述某种情绪激烈、冲突爆发的情境。那么,“逢彼之怒”的出处究竟在哪里?它是否出自古代经典文献?又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含义?

其实,“逢彼之怒”并非一个常见成语,而是源自《诗经》中的一句诗句。具体来说,它出自《诗经·小雅·采薇》篇中的句子: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;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行道迟迟,载渴载饥。我心伤悲,莫知我哀!”

不过,这并不是“逢彼之怒”的直接出处。真正与“逢彼之怒”相关的句子,出现在《诗经·大雅·荡》中:

> “文王在上,於昭于天。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。有周不显,帝命不时。文王陟降,在帝左右。亹亹文王,令闻不已。陈锡哉周,侯文母。殷士肤敏,祼将于京。厥作祼将,常服黼冔。王之荩臣,无念尔祖。无念尔祖,聿修厥德。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殷之未丧师,克配上帝。宜鉴于殷,骏命不易。命之不易,无遏尔躬。宣昭义问,有虞殷商。……”

虽然这段文字并未直接出现“逢彼之怒”,但其中“逢彼之怒”一词最早见于《尚书·泰誓》中的一段话:

> “天视自我民视,天听自我民听。百姓有过,在予一人。今朕必往,以安社稷,以宁四方。呜呼!惟我文考,若涉春冰。其危如累卵,其惧如临渊。今我皇天既付予仁人,予不敢辞。呜呼!予小子,不敏,不能敬承于前人。惟恐失德,不称天命。今我往,其敢不勉?”

然而,真正让“逢彼之怒”广为人知的,是后来在《左传》《国语》等先秦典籍中,多次引用或化用这一表达,用来形容君主或将士面对强敌时的愤怒与决心。

“逢彼之怒”字面意思是“遇到对方的愤怒”,常用于描述在战争或冲突中,一方因被挑衅而激起强烈情绪,进而采取行动的情景。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情感张力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诚、责任与勇气的重视。

在现代语境中,“逢彼之怒”虽不常用,但在文学作品、历史剧或网络文章中,偶尔会被引用,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历史感。它不仅仅是一个词语,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,承载着古人对战争、责任与命运的深刻思考。

总结来说,“逢彼之怒”的出处虽非单一典籍,但主要来源于《尚书》《左传》《国语》等先秦文献,尤其是在描述战争场景和人物心理时频繁出现。它不仅具有历史价值,也在现代语境中继续发挥着文化传承的作用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